文化中國行 | 我在博物館修“恐龍”
2024-08-09 06:00:01 來源: 華龍網(wǎng)
今年40歲的曾焱垚是恐龍的忠實“玩家”。曾焱垚的父母曾在博物館工作,用他的話說,別的小朋友還在玩泥巴時,他就已經(jīng)開始“玩”恐龍。
2004年,在重慶市江北區(qū)大石壩的嘉陵江邊基巖上,有人發(fā)現(xiàn)了恐龍化石。這些化石除頭骨、大部頸椎、部分恥骨和爪骨缺失外,其余化石骨骼保存完好,其完整度高達百分之八十。經(jīng)古生物專家鑒定,這具恐龍化石骨架是馬門溪龍科的新屬種,后被命名為“神州巴渝龍”。
這個消息讓從小就喜歡恐龍的曾焱垚很興奮?!耙欢ㄒ吹剿酒饋怼臉幼?!”也是這一年,了解到重慶自然博物館負責修復這批恐龍化石后,他前往應聘。經(jīng)過層層考核,最終,他如愿成為一名修復師,并參與修復這條恐龍。
恐龍化石的修復需要把化石從巖石中分離出來?!懊繅K化石所在的巖石層位以及硬度是不一樣的,敲輕一點,化石出不來;敲重一點,化石又會被損壞?!痹蛨愓f。
初入行時,曾焱垚沒有經(jīng)驗,無法準確判斷化石骨骼的走向,也掌握不好分離巖石的力度。為了盡快上手,師傅朱松林要求他每天進行上千次的敲擊練習?!敖?jīng)常一不小心就把手敲了,鉆心痛,痛完又接著敲?!?/p>
除了練習手力,朱松林還要求他利用一切零碎時間“鉆進”書里,學地質學、專研脊椎動物解剖學、熟記古生物骨骼圖等等?!安黄茐幕旧?,將化石從圍巖中分離出,是最大的挑戰(zhàn)。有豐富的知識儲備,才能判斷骨骼在巖石中的走向?!敝焖闪终f。
“這塊巖石里包裹的是1億多年前的頸椎化石,它屬于一只蜥腳類恐龍,一塊就有一只籃球大小。”經(jīng)過多年的訓練,如今,曾焱垚已經(jīng)能從一塊兒化石快速識別出恐龍的種類。
修復基地內(nèi),曾焱垚手里拿著一把氣動筆,筆尖飛轉,發(fā)出輕微的“咝咝”聲。接著,巖石碎屑掉落,露出白色紋理。因為長期接觸化石,曾焱垚的手異常粗糙。
“出土的化石一般都包裹在巖石中,看不到原本的形狀,要先對巖石進行清理。”曾焱垚說,一塊化石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科研成果的完整性,一條恐龍,最多有300塊骨頭,最短的骨頭只有1毫米,每一塊都不能接錯,這是一場眼力與手力的較量。
曾焱垚的工作臺上放著許多修復恐龍的筆頭,最細的只有0.2毫米,比頭發(fā)絲還細?!爱敃r修復神州巴渝龍時,就用到了它們。需要先用大針頭進行清理,再用細小的針頭進行第二道甚至第三道清理,讓化石露出原本的面貌。”
“要把恐龍化石修復好,除了細心還得有耐心,一點點兒刨土。記得之前修復一具劍龍化石,清理了一個多月,最初有200多公斤,清理完變成了50多公斤?!痹蛨惢貞浀?。
恐龍的頭、爪、尾椎又小又脆,最難修復,有時一小塊就要修復幾個小時甚至幾天。一具恐龍的骨架,光清理就需要3至6個月時間,甚至更長。
修復師的工作不只是把化石從石頭里清理出來,還需要給化石露出的部分涂上保護試劑。有時化石開裂了,還要在裂縫里注入黏合劑進行加固。
“每次看到化石慢慢現(xiàn)出原形,感覺就像把黃金外面的石頭取掉,露出里面的金元寶一樣?!闭f起修復時的感受,曾焱垚眼中閃著光。
讓恐龍露出原形只是第一步。要讓恐龍“復活”,還需要讓零散的骨頭“站起來”。這個過程需要像拼圖一樣,把化石一塊塊“拼”起來。
在恐龍死后形成化石的漫長歲月里,流水可能會搬運它們的骨骼,地殼變動也會擠壓巖石,大型的恐龍骨架很難整整齊齊埋在地里,都是七零八落地散著。一般情況下,恐龍化石量超過20%就可以進行裝架,因此,人們在博物館、展覽館看到的完整恐龍骨架里包含部分“假肢”。
“很多恐龍塊頭大,但是腦袋特別小,骨頭特別薄。而且恐龍的頭骨是許多小骨頭‘拼’起來的,很容易散開。要能有一件完整的‘龍頭’出土,基本都能當‘鎮(zhèn)館之寶’?!痹蛨愓f。
給恐龍做“假肢”是個技術活。每次做“假肢”時,需要先根據(jù)現(xiàn)有部分計算比例,然后繪制模型,再用樹脂、石膏等材料復原。但人類沒有見過恐龍,做“假肢”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。
零部件都集齊了,下一步就是化石裝架。這既是動手的活,也是動腦的活。不同的恐龍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,要真正讓恐龍“復活”,還需要發(fā)揮一點想象力,植入各種各樣的場景和形態(tài),讓現(xiàn)在的人類感受到恐龍時代的生活。
在修復基地,曾焱垚和同事們正在裝一只和平永川龍。根據(jù)設計:它四肢超前,身體微微前傾,腦袋略微抬高,正在悠閑漫步。“裝架就讓它們看起來立體鮮活,而不是一具冷冰冰的骨架?!痹蛨愓f。
“斜著敲,不要急,力道再輕一點……”在修復現(xiàn)場,曾焱垚正在向同事歐靈長講解如何敲化石。他神情專注,細致且耐心。
兩年前,歐靈長來到這里時,曾焱垚成了他的師傅。敲擊練習、畫骨骼圖……曾焱垚嚴格要求,就像當年他的師傅帶他時一樣。如今,歐靈長慢慢了解了自己職業(yè)的全貌,也有了自己的規(guī)劃?!拔蚁胪ㄟ^互聯(lián)網(wǎng),讓更多人看到我們在做什么,也想讓更多人對古生物化石產(chǎn)生興趣?!?/p>
特異龍、巨型永川龍、勇士特暴龍……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高碧春介紹,經(jīng)過這些年的發(fā)展,如今,重慶自然博物館不僅形成了專業(yè)的發(fā)掘團隊,還培養(yǎng)了專業(yè)的修復團隊,已累計修復恐龍化石百余件(套)。
入行20年,曾焱垚已記不清自己修復了多少塊化石??雌饋?,他的工作枯燥而重復,一整天坐在操作臺前“盤”一塊石頭,三五天才能取一小塊骨骼化石出來。但更多的時候,化石會帶給他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“當年,神州巴渝龍被專家鑒定是馬門溪龍科的新屬種時,特別激動。”曾焱垚說,神州巴渝龍的發(fā)現(xiàn)進一步證實了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,重慶是一個河湖縱橫、森林密布、灌木叢生、氣候溫暖濕潤的地方,這對研究地球氣候環(huán)境變遷有重要意義。
研究和修復恐龍化石不僅是一項科學探索活動,更是人類了解地球歷史的重要途徑。談及未來,曾焱垚說,他的目標是重現(xiàn)“侏羅紀世界”,希望能通過雙手“復活”更多億萬年前的生命,解碼遠古的秘密,讓歷史更好地被看見。
陳雨 /文
劉潤/視頻、圖
張惠麗/后期
何丹/美術
林楠/主持
劉顏/監(jiān)制
責任編輯:劉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