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鳴家】王新:帶一本書去旅行?
2017-10-18 11:20:00 聽新聞
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在很多人看來,“身體和靈魂,總有一個要在路上”,選擇旅行,甚至愛上旅行,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正所謂“旅行讓我活得更精彩”。
對于旅行,方式很重要。有人選擇自駕游,有人偏愛獨自游,有人依賴組團游,當(dāng)然,還有所謂的“窮游”。不管你敲定哪種方式,旅行的確是一種很好的“修行體驗”。說旅行,談修行,就必然要言讀書,正如美國原總統(tǒng)約翰遜所說的那樣:“一個人在旅游時必須帶上知識,如果他想帶回知識的話?!?/span>
帶一本書去旅行?
可能在很多人看來,旅行就是度假,應(yīng)該好好放松一下,盡情享受旅途中的美好,何來的讀書呢?或許還有人認為,那些常常帶一本書出門,翻了幾頁又帶回家,不帶還鬧心,這哪里是書,分明就是“文青”們的護身符。當(dāng)然,在一些人眼中,少了書香的陪伴與慰藉,旅行就少了點味道。
那么,究竟要不要帶上一本書去旅行呢?
在筆者看來,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弄懂何為旅行。在拉丁文辭典中,旅行的最初含義是指有信仰的人為了前往圣地朝圣而進行的一種“苦行”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旅行不是“閑游”,也非“窮游”,而是一種純粹而又虔誠的心靈漫游。所以說,按照這個邏輯,帶不帶書去旅行,不是完成這件有意義的事情的核心要素。
喜歡作家林達文字的同仁都知道,恰恰這個被譽為“中國托克維爾”的大師是個旅行家。讀過《帶一本書去巴黎》也好,翻過《西班牙旅行筆記》也罷,仔細看過這兩本書的人都懂得,無論是去巴黎旅游,還是去西班牙度假,林達也沒有刻意帶上一本書,只是進行一場心靈上的探索與思考,這才有了旅游過后,對歐洲兩大國際都市的深刻觀察與高度審視,為時代發(fā)展提供兩袋有影響力的“精神食糧”。
筆者有個朋友特別喜歡旅行,但是她從未將旅行與度假劃等號。在每次的交談中,筆者都能體會到,她眼中的旅行,不僅有愜意的放松,也有知識的積淀,更有心靈的修行,正所謂“用心思考才能丈量到最鮮活的美景”。如果說讀書增人修養(yǎng),那么,博覽必然闊人視野。作為博覽的一種重要方式,心靈上的“修行體驗”更能提升一個人的綜合素養(yǎng),這也難怪,在不經(jīng)意地交流中,筆者就能深切感受到一個有溫度的小姑娘擁有一個有態(tài)度的人生。
諾貝爾文學(xué)獎獲得者阿爾貝·加繆有句名言:“旅行中沒有愉悅,我把旅行當(dāng)成一次精神考驗,旅行就像一次偉大而嚴肅的科學(xué)實踐,帶領(lǐng)我們找回自己?!?/strong>說旅行是科學(xué)實踐,或許過于高端,但是,將旅行當(dāng)成精神考驗,這就理所當(dāng)然了。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心靈之旅,美國歷史學(xué)家里德才會寫出《旅行者的心靈》,法國作家福樓拜才會理清歐洲人對埃及以及“東方”國度的誤讀,明代地理學(xué)家徐霞客才會說出“黃山歸來不看岳,五岳歸來不看山”的獨到見解。
“我想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,然后一起去東京和巴黎”,當(dāng)這首輕快而又愉悅的旋律在大街小巷響起時,帶上心愛的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念頭瞬間點燃,但是,旅行并非簡簡單單的度假,與其帶上一本書,不如帶上一顆心,在靜靜觀察與細細思考中體驗不一樣的世界!
責(zé)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