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中國行|細刻歲月光 微雕映匠心

2024-11-08 06:00:00 來源: 華龍網(wǎng)

萬花瞳-細刻歲月光-微雕映匠心-1000x600-有視頻
“今有奇巧人曰潘啟慧,能以徑寸之材,為宮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山水萬物,罔不因勢象形,各具情態(tài)。”潘啟慧的微雕技藝令人稱奇——630字的《琵琶行》被他刻在發(fā)絲上,《清明上河圖》則被他仿刻在長5.29厘米、寬0.24厘米的象牙上,這些作品,都需借助顯微鏡才可看清。
14
在重慶璧山秀湖水街的國際非遺小鎮(zhèn),靜置著一方天地,是75歲潘啟慧的微刻工作室。磚瓦砌成院落,屋檐給這四方對稱的空間留了白。推門而入,便來到潘老的微雕空間。
5
頑石、潤玉、墨寶、珠串、沉木幻化成各種形態(tài),你一時眼花繚亂。若你俯身細看,讓瞳孔聚焦,一個微觀的世界才真正顯現(xiàn)。咫尺之距,毫厘之間,唐詩宋詞,山川花鳥,竟可以彼次容納,栩栩如生。
2
這是潘老四十年習(xí)得的微雕絕活。一顆心,一雙手,潘啟慧讓肉眼望不見的微小,也自成一方世界。熱愛作為人生的底色,歲月讓身動沉淀為心動。1982年在單位組織的一場展覽上,他被“璧山微刻”所深深吸引,就此,便用一生鉆研。
3
靈魂找到棲息地,萬物都可退卻至身后。四十載的光陰,在潘啟慧的身上延展,從伏案凝視材料的屏息間,從指尖捏住刻刀的顫動間,放緩成慢鏡頭。
77
“微雕沒有捷徑,只有多練?!?0年來,從每平方厘米刻200字到2萬字,從頭發(fā)絲到金線,從基礎(chǔ)作畫到暈染上色——每一步都是潘啟慧的自我修煉,和他觸碰到的,與微觀世界對話的可能性。
12
談起自己最引以為傲的作品,潘老提到了耗時他20年在象牙上仿刻出的《清明上河圖》全圖(右)。這份作品不僅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,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。
44
好的作品,應(yīng)以文化為脊梁,傳承中華優(yōu)秀的智慧結(jié)晶。所以潘老的作品里,既有山川奔流,草木擺動,也聽得見歷史故事的回聲,看得到著名人物的身影。這些作品讓他先后榮獲大國非遺工匠、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大師、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典型人物等殊榮。他被載入《中國民間名人錄》和《世界名人錄》。
10
在無數(shù)件微雕作品中,《琵琶行》依然最得潘啟慧珍愛。他將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全詩的630字,刻在白發(fā)之上,再將白發(fā)作弦,制成微型琵琶。那白發(fā)上的字,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。
88
原本打算60歲就退休,“可我今年都75了,手也不抖,還可以雕?!边@些年來,潘老將更多的心血花在傳“傳幫帶”上。多年來,他已收了來自全國各地17名正式的弟子。談到自己的徒弟們,潘老笑道:“各有所長,但需要精進!”
6
精雕朽木,細泡粗茶,重錘響鼓,淡定人生。潘老說,微雕的奧義就是——淺淺一瞥,毫不起眼;細細觀賞,便能發(fā)現(xiàn)毫厘之間的大千世界。
華龍網(wǎng)記者| 林楠 凌一丹(實習(xí))/文| 李一鳴/圖| 羅盛杰/視頻| 印山紅 伊永軍 邵煜晟 /制作| 李文科 馮珊/主持| 劉顏 王梅/監(jiān)制|

責任編輯:伊永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