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新時代意識形態(tài)工作要完善輿論引導機制

2024-10-28 09:59:56 來源: 華龍網-重慶日報
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意識形態(tài)工作責任制作出重要部署,強調“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”。輿論引導事關人心向背,事關社會穩(wěn)定,是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(tài)凝聚力和引領力的重要工作,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。當前,意識形態(tài)領域斗爭形勢更加尖銳復雜,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更加艱巨繁重。完善輿論引導機制,有利于彌合意見分歧、疏導負面情緒、消解輿情危機、凝聚社會共識,是新時代做好意識形態(tài)工作的重要任務。

完善輿論導向把控機制,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。輿論導向正確,就能凝聚人心、匯聚力量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完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的重要內容。一是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,牢牢掌握輿論領導權。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全面領導,堅持黨性原則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,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,自覺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,確保新聞輿論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。二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,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。聚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、民族復興,堅持團結穩(wěn)定鼓勁、正面宣傳為主,組織開展形式多樣、內容豐富的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,大力唱響共產黨好、社會主義好、改革開放好、偉大祖國好、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,激勵和動員各方力量團結凝聚在黨中央周圍,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。三是拓展網絡輿論宣傳陣地,牢牢掌握輿論話語權。當今時代,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學習、工作、生活的新空間。要堅持黨管媒體原則,加強對新媒體的全方位管理,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主流媒體,科學設置網絡議題,精心打造一批兼具政治性和藝術性的網文、短視頻、微電影等新媒體產品,搶占網絡輿論制高點,鞏固網上網下一體、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陣地,努力提高網絡輿論話語權。

健全輿情應對協同機制,防范化解意識形態(tài)風險。信息化時代能否及時分析研判輿情和妥善處理輿情演化,直接關系著輿論引導成效和意識形態(tài)安全。一是加強輿情監(jiān)測預警,在風險預判上下功夫。增強主流媒體對各類熱點問題和重大突發(fā)事件的精準鑒別、精細處置能力,第一時間提供真實客觀、觀點鮮明的信息,提升信息發(fā)布的權威性和針對性,為其他媒體提供準確的信息來源。同時,建立輿情綜合分析研判體系,運用算法技術構建人機協同的輿情智能預警機制和預控方案,精準把握輿情走向,提前識別潛在危機,及時作出應對部署。二是提升輿情處置效力,在危機應對上下功夫。準確把握輿情演化規(guī)律,建立輿情應急處置機制,完善持續(xù)更新與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體系,實現信息傳播的高效響應與全程跟蹤,確保黨政機關及主流媒體能夠迅速反應,從容應對各類突發(fā)輿情事件,確保社會大局安定有序。三是強化多元主體參與,在凝聚力量上下功夫。有效激活各種力量發(fā)揮各自優(yōu)勢參與輿論引導,充分調動主流媒體與政府、企業(yè)、社會、網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輿論監(jiān)督,最大限度地集思廣益、增進共識,有效應對輿論場域中的意識形態(tài)風險挑戰(zhàn)。

優(yōu)化輿論引導評估機制,落實意識形態(tài)工作責任制。輿論引導評估機制旨在通過評估輿論引導效果,監(jiān)督、指導和改進輿論引導工作,是落實意識形態(tài)工作責任制的重要體現。一是明確評估指標。評估指標要體現全面性和科學性,既涵蓋主流意識形態(tài)傳播的廣度與深度,又評估輿論引導對社會各階層、各領域的影響力與滲透力,應從傳播效果、社會共識度、輿情演化應對效率等多個維度進行量化。傳播效果包括主流媒體傳播力、引導力、影響力、公信力,社會共識度著重考察主流意識形態(tài)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接受度和認同度,輿情演化應對效率則需借助數據化手段來精準評估成效與不足,確保輿論引導與社會實際需求相契合。二是健全反饋體系。優(yōu)化評估機制需要通過系統的反饋體系實現更新完善。構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反饋體系,實現黨政機關、新聞媒體及社會各界及時掌握輿論引導的實際效果和社會反響。定期召開評估報告和分析會議,做好查找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和反思導向偏差工作,持續(xù)調整優(yōu)化輿論引導工作。三是強化責任落實。嚴格落實黨政機關在輿論引導工作中的責任,做到責任明確、權責到人。建立輿論引導責任清單,將意識形態(tài)工作的各項任務層層分解,督促各級領導干部切實履職盡責做好輿論引導工作。健全常態(tài)化的督導問責機制,針對評估中發(fā)現的問題,及時進行督導整改并啟動相應的問責程序,避免輿論引導工作流于形式。創(chuàng)新改進考核方式,把輿論引導工作納入意識形態(tài)工作,堅持業(yè)務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,實現業(yè)務工作與輿論引導工作深度融合、互相促進。

劉一杉 王紫如

(作者單位分別為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、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,本文為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成果)

責任編輯:李遠山